————————
在这间实验室里,其它同学们也开始了各自的工作。大家负责的设备,各不相同。袁帅负责的这台,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mocvd。这种设备之所以重要,因为它的产量很低,几个小时才能出一炉,所以它就成了生产线的产能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瓶颈,光电实验室从mems实验室,又借了两台mocvd一起跑,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这样,这些mocvd,除了两班倒以外,半夜还要自动跑半班。
实验室里原来还有一个瓶颈,那就是光刻机。最开始光电科研使用的是两台根本说不明精度的光刻机。但是它们的精度,实在是过于坑人。
本来产量就不高的晶圆外延片,再被它这么浪费,上百万的led,成了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那两台机器,最后干脆被送走了,白送给了电子实验室。
现在屋里摆放的两台,是四川产的,据说精度有20微米。
led的生产工序,并不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随着设备的逐步增多,房间也是越来越拥挤。有些封装工序,干脆被移到了实验室旁边的一个普通房间里。
不过那些工序,不需要加班,白天一个班就足够满足产量的需要。
————————
“今天的数据如何?”
就在袁帅被枯燥的工作,搞得得昏昏欲睡的时候,在他耳边,响起李晓的声音。李晓在激光所工作,大家有时候叫她师姐,有时候叫她李老师。
“还行!这周的偏差比较小了。”
“把数据给我看一下。”
李晓接过了袁帅手里的记录本,查阅了起来。
这台设备算是光电科研和工大激光所联合研发的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跑来查询一下这台设备的实际使用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大家再不断的微调各种参数,或者干脆就是修正机器的设计,从而不断的提高设备的精度。
这些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运行数据,也是激光所设计下一代设备的基本依据。
这条手工生产线,也肩负着给众多原型设备进行验证的功能。
“怎么样?这周还准备对机器修改吗?”
有人跟他说话,袁帅也稍微精神了一点。
“不了。这台就这样了,再改也意义不大。这个型号就算是定型了。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后续型号的开发当中。”
这台切割机,搭配20微米的光刻机,正合适。这条半手工生产线上的设备,没有必要搞得档次太高。
马上led大会就要召开,李晓研发团队,已经转向了下一代的激光切割机的研发工作,主要目的是要在易用性上再下一些功夫。
眼前的这台切割机,手工操作过多,机器停工等待的时间过长,这些都有优化的空间。
————————
传统的金刚石切割,由于是物理切割,首先限于物理刀具,精度就不可能太高。其次,由于物理刀具的划伤,芯片两侧必须要预留相当大的保护空间。
再加上现在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如果不采用激光切割,led的芯片精度,做到50微米的等效级别,都是困难的!
激光切割技术,才是led芯片精度提升到20微米的关键。
采用了激光切割以后,这条简陋的手工生产线的产率,比世界上最先进的产线,提高了接近4倍!
而且这条技术路线,继续提升的空间,还远远看不到尽头。至少以目前能看到的,5微米这个精度,是一点问题没有。再高的精度,理论上可行,可国内没有这个级别的光刻机了!
这台设备的设计思路,也给李晓带来了很多启迪。
用人工校正,代替自动化检测及反馈校正系统。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改动,差不多把整台设备的造价,降低了2/3都不止!更不要提,这里涉及的制造难度和周期。
如果是全自动设备,不要说一个月,就是一年,能搞出样品,都是做梦。
这种设计思想,差不多贯穿了光电生产线使用的所有加工设备当中。在全国迷信自动化,盲目崇拜进口设备的风潮里,算是一股不折不扣的泥石流。
当然了,此时的李晓,还不清楚成永兴的思路,是来自图像识别技术。只不过这里用的是人眼识别。
————————
”新型号什么时候出厂啊?”
亲身经历过枯燥的操作以后,同学们普遍,对自动化程度更高一些的升级设备,有了期盼。
”快了,至少在大会之前,你能看到。”
“这么晚啊!我们根本就用不上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