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啦 > 玄幻奇幻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5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5(1 / 2)

魏之战是一场连带作战的顺势产品之一,而不是全力筹划的重点战争。因为,当时的魏国事实上已奄奄待毙,成为远远衰弱于楚国、齐国的最小战国。秦军灭燕之师回卷之时,顺势灭魏,是水到渠成的事。灭魏之战所以提前发生,是一个偶然事件引起的。

2.灭魏之战提上日程

公元前226年,秦军灭燕之战已经奠定胜局。

这时,中原地带却正在酝酿一场陡然事变——已经灭亡了的韩国的残余势力,以救出被俘的韩王为目的,正在策划一场反秦复辟事变。当时的秦国上层,已经准确掌握了韩国残余势力的动态,于是决定,从王翦的灭燕大军中抽调一支秦军快速南下,以作平乱准备。王贲率领的这支秦军,正是从灭燕大军中抽调出来的一支南下力量。合理估计,王贲部数量当在五六万之间,最多不会超过十万。

王贲部南下,第一战是奇袭楚国北部十余城。所以如此,是因为韩国残余势力的活动根基,正在楚国北部的淮水流域。秦军奇袭楚国,其实际意义是警告楚国不要支持韩国遗民的反秦复辟之乱。

王贲部的第二战,是平定韩国遗民的反秦复辟战。

平定韩乱之后,王贲部驻屯河外,进入了灭魏之战的准备。所以形成如此顺势而为的进程,根本原因是,这时的秦国决策层已经从韩乱的发生认识到一个事实:魏国地处中原腹心,若不灭魏,中原难以真正平定。中原不定,则统一六国无法获得稳定的根基。

基于这样的评判,再来看灭魏之战的可行性。此时魏国实力已经大大萎缩,灭魏之战事实上已经不需要主力大军。当此之时,有王贲这支数万人的精兵在大梁旁边,顺势灭魏水到渠成,何乐而不为也。惟其如此,灭魏之战提上日程——不增兵,仍以王贲部对魏作战。

王贲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

在后来的秦帝国功臣表中,王贲爵封“通武侯”,职任第一任帝国太尉,位列三公,是仅次于其父王翦的统一中国的最大功臣。就是这样一个赫赫名将,《史记》中却没有专门列传,而与其子王离一起,依附于《白起王翦列传》之中。王氏三代统帅,俱在一篇列传之中,史迹太过简约模糊,多有语焉不详。尤其是关于王贲,《史记》的这篇列传中几乎没有几句话。

依照常理,司马迁与王氏父子几乎可以说是同乡,时间相距也不过百年。司马迁能听到的故事,能看到的史迹留存,在当时应当还是很丰富的。因为,直到民国初期,王翦王贲陵园遗址的规模还很庞大,王氏后裔还聚居在陵园地带。若前推两千余年到汉武帝时期,王氏族人甚或秦军老兵的后裔,一定还有大量遗存。司马迁若要落实王氏父子的事迹,应该是不困难的。但是,司马迁笔下的王贲,却比记述远古时代的尧舜事迹还要模糊。王翦稍好,但也同样失之过于简单,连死于何年都没有。而同样依据民间踏勘所记载的同时代的信陵君的事迹,却要详尽得多,死亡原因也很清楚。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依据历史事件的基本内涵,推断出王贲的大体风貌。

秦王嬴政时期的秦军,是整体重建的一支规模庞大的新军。所以是新军,主要是统帅与高级将领几乎全部是清一色的新锐人物。除了当时的王翦、蒙武已经五十余岁外,绝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王贲,也是这一时期涌现的高级将领之一。在前三次统一战争中,依据史料记载的作战结果,王贲与李信,是独立承担远距离奔袭战最有成效的两人——李信追击燕军残部于辽东,逼杀太子丹;王贲南下奇袭楚国北部十城,又成功平定韩乱。由此,两人崭露头角,并相继担任灭国战役之统帅。王贲由此成为灭魏之战的统帅,其后的李信则成为率二十万大军第一次灭楚的统帅。

但是,从实际方面说,截至灭魏之战开始,王贲还是处于崭露头角而初当大任的阶段。其后的李信也一样,截至第一次灭楚大战,也是初当大任。这时,他们的统帅风格、作战特点,还都没有最充分地体现出来。

那么,让我们具体看看王贲之部是怎么样进行灭魏之战的。

3.王贲灭魏的具体进程

各种史料对灭魏之战的记载都极其简单。《史记·魏世家》的记载是:“魏王假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水经注·渠水注》的记载是:“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渠。”这三则史料,详略不同地表述了同一个史实——王贲军灭魏是一场水战,是掘开了连接黄河的鸿沟大渠,水淹了大梁。

其中,《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基于专业考据的事实,记载得相对具体:王贲秦军截断了原来的鸿沟老渠,修筑了一条新大渠,将黄河水引向东南,淹没了大梁。后世,便将这条引水淹没大梁的新渠叫做“梁渠”。

鸿沟,是战国中期魏国开凿的沟通黄、淮两大河的一条人工运河,以通联黄河为水源,南下经颍水流入淮水,既航运,又灌溉,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这里的大河南岸,是由当时的广武、荥阳、敖仓构成的一个极其富庶的三角地带。这一地带,既是当时魏国最大的粮食储存基地,也是当时魏国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但是,这时最重要的是,这一地带的广武城外,是鸿沟通联黄河的引水渠口。鸿沟从广武开端,流向东南,经大梁城外之郊野南下,流入颍水,再南下进入淮水。

老鸿沟流经大梁地带,正在大梁城西北方向的数十华里之外。

在大梁西北的鸿沟上游段,选定一个有利于向东南行水的地点,先行修筑一条直接通到大梁城下的大渠。然后,再截断鸿沟之水,使其流入新渠,再涌入大梁城下,必然也就淹没了大梁。

以上路线,是郦道元的专业考据。至少,它明确了一个基本事实:秦军水淹大梁,不是任意掘开鸿沟,造成漫无边际的洪水灾难淹没大梁,而是将鸿沟老渠改道,另开一条流向东南大梁城下的新渠。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定向淹没”大梁城。

秦军王贲部能顺利实施水攻作战,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

其一,大梁西北区域事实上已经被秦军有效控制,否则不可能实施引水工程。

秦国攻魏的历史已经很长。截至王贲灭魏之前,非但魏国的河内地区(黄河北岸地区)基本上已经被秦军占领,就连河外地区(黄河南岸)的军事重镇,也几乎全部被秦军占领。上述大梁西北的广武、荥阳、敖仓三角地带,自然也已经成为秦军的势力范围。事实上,若不能有效占领这一区域,筑渠引水的大工程就不可能实施。

其二,鸿沟之水必须能够控制在大梁地带,而不能无边际地蔓延为洪水灾难。

最新小说: 御兽从系统开始 魔戒:中土领主 神职奶爸 我在修真游戏搞基建 蜀汉之庄稼汉 在大女主修仙文里扬言逆袭 五行混沌经 执掌深渊,从见习神官开始 修仙:我有一个物品栏 坏了,被蛇蝎美人捡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