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招安
年纪大了睡眠就不好。陈铮六十岁之前倒头就能睡,自诩六十岁的岁数,三十岁的身子骨。
但六十一过,他的睡眠质量每况愈下。半夜要起来三五次,睡不踏实。
床边就是夜壶,陈铮淅淅沥沥的撒尿。
哎!
叹息声中,陈铮把夜壶放下,重重的坐在床边,有些沮丧。
“老了。”
在外人面前不服老的陈铮,此刻却露出了颓势。
他就这么呆呆的坐着,直至听到外面有动静。
“少……呜呜呜!”
“别叫,这不是新安巷,你这一嗓子喊出来,多少人会骂伯爷?”
是那个孙重楼吧!
陈铮莞尔,觉得眼皮子有些沉重,但又不想睡。
天色依旧昏暗,陈铮觉得就如同自己此刻的心情。
当初离京,陈铮觉得自己此生再无回来的可能。不是不能,而是他不愿赴险。
不能做天下人的敌人……这是彼时陈铮的想法,为此他托病辞官。
道爷很宽容,赐了大笔钱财,又给他的两个儿子封官,一句话,风风光光的让你衣锦还乡。
这个弟子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但老夫呢?
老夫是不是太无耻了?
陈铮叹息。
在嘉靖帝最困难的时候离他而去,在大局有逆转之势时回归。
这不就是有难就躲,有好处就上吗?
陈铮想到了刚回京,见到道爷的那一刻。
道爷看着他,神色平静的仿佛他从未离开过,开口就问:“吃了吗?”
陈铮觉得这个见面的寒暄很亲切,但告退时,他不经意间发现黄锦的眼神不对,仿佛是看一个陌生人。
从进了兴王府开始,陈铮和黄锦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但就在那一刻,陈铮发现黄锦对自己的态度变了。
仿佛在此之前二人从未相识。
黄锦是个谨慎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秉承着嘉靖帝的意思。
陈铮事后想了许久想不透。
在京师没事儿的时候,他喜欢去市井里转悠……当年在安陆教道爷时,道爷喜欢去市井玩耍,陈铮跟着去了几次,但他不喜欢那等嘈杂之处,后续再没去过。
仅有的几次,让他印象深刻。他在市井中转悠时,看到两个久别重逢的男子热泪盈眶。二人之间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他看到了那些街坊打招呼的方式。
——吃了吗?
陈铮恍然大悟,原来在嘉靖帝眼中,老夫的身份已然从帝师变成了街坊。
道爷是厚道,但却不蠢。陈铮清楚,若是自己倚老卖老,短时间之内还好,时日长了,把往日的师徒情分磨没了,那就是他黯然而退之日。
所以他主动带着景王南下,便是想为嘉靖帝分忧。
——看,老夫依旧还能做事儿。
他觉得蒋庆之这等年轻人就需要自己这等老人坐镇辅佐,为他出谋划策。
可蒋庆之一步步的用行动告诉他。
南下之行有你没你都一个样。
陈铮沮丧了。
在南方的许多夜里,他无数次想着,要不,回老家吧!
留在京师作甚?
卖老脸吗?
丢不丢人?!
可想到家中的几个孙儿,他又把这个念头丢开。
陈铮有两个儿子,读书的本事平平,多次在科举这道大门前碰了个头破血流。都是靠着他的老脸混来的官职。
若是陈铮去了,两个儿子守成都难。所以陈铮把目光转向了第三代。
他有五个孙儿,最小的一个孙儿才五岁。最大的孙儿早年中了秀才,但就此被挡在了乡试这一关。
若是一切按部就班,陈氏会在第二代衰落,在第三代彻底没落。
陈铮冥思苦想,用了各种方法,比如说联姻……但大伙儿都是知根知底的,他的两个儿子科举无望,如今就靠着他的老脸混饭吃。
五个孙儿,大的两个科举折戟,小的三个也看不到希望。
这样的陈氏,就是靠着陈铮在支撑着,他若是去了,陈氏也就是一个普通豪强,还特么是地方豪强。
所以,好点的人家压根看不上他的孙儿,差的人家陈铮自己又看不上。
高不成低不就,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陈铮的孙儿就成了老大难。
以至于媒婆都不乐意登门,直接说:陈公,您这眼光太高,另请高明吧!
陈铮老脸羞红,回到家便拿两个儿子撒气,但两个儿子脾气好,任由你怎么说,都是一脸诚恳的认错。
陈铮绝望了,正好北征大捷的消息传来,他心中一动,寻了几个当年的老友商议。
——这大局要逆转了。
陈铮随即卷起行装,告诫儿孙在家好生读书,自己就施施然进京。
按照陈铮的谋划,他先在道爷身边站住脚跟,在新政中谋取个职位。再把大的一个孙儿拉进来。
科举不中?
没事儿,道爷可以直接封官。
没事儿老夫就带着孙儿去请见陛下,陛下宽厚,几次之后,定然便知晓老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