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水分蒸发量的概念对宋人来说很难理解,但只要说明植被对于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危害的功能虽然也不难解释,但对从未见过沙尘暴的江淮地区百姓来说,就算明白他们也不会在意。)的预防作用,他们就应该能够理解植被保护的重要性。
而其中的道理不难解释,农民也容易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再加上赵旉如今在特区的威望已经相当之高,所以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很快便为特区的官吏百姓所接受。相对来说,马鞍山等山区丘陵地带的居民更容易理解,所以赵旉说得较为清楚,而平原地区土层较厚,赵旉便只提水土流失会将肥沃的土壤冲走而令庄稼减产这一点。
而必须保护湖泊等水域的缘由就更难说清楚,因为大部分原因都与水分蒸发量这一概念有关。最后赵旉无奈地放弃了对沼泽湿地的保护,而只保护湖泊和河渠,理由则是其在防旱抗涝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水运相比陆运而言极为低廉的运费。
河渠湖泊在防旱抗旱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就算赵旉不说,也没几个人不知道,但防洪中的作用就没几个人清楚了。为此赵旉专门画了几幅示意图,虽然其中因水分蒸发量大增而产生的气候调节作用被赵旉忽略了,但他的讲解依然证明了河渠湖泊对防洪的巨大现实意义。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是先想通洪水是怎么来的?是天上直接下来洪水将房子冲垮的吗?显然不是。”,赵旉准备先将这个问题解释给一些聪明好学的学生知道,再由他们向同学和特区百姓作科普宣传。
“大家都知道,土壤可以吸水,但土壤吸水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即使没到这个极限值,它吸水的速度同样有一个上限。而当一块土地上方降雨的量大到超过该地土壤吸水的容量,或者是降雨的速度超过土壤吸水的速度,那么便会形成积水,积水多到一定程度,便是所谓的发洪水了。”,赵旉继续讲解道。
接着,赵旉又画了三幅示意图,第一幅是平地,他用自制的教鞭指着说道,“其实,如果你们有时间做个试验,就会发现若是平地的话,即使再大的暴雨,积水深度也相当有限,至少淹死人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为什么会有令无数人家破人亡的大洪水呢?你们看下第二幅图就明白了”
“是因为高地的雨水全都汇集到了洼地!”,看到第二幅图中的高山和湖泊(其实也就两条线,一条横着的s型曲线,和代表湖面的一段直线),大家都是聪明人,很快便全明白了。其中更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连赵旉下面要说的话都想明白了,“我明白了,若是没有湖泊,洪水便会淹没洼地。呃,不对,应该这么说,只有洼地是湖泊时,人们才能安全还是不对,应该说是反正那些洼地迟早要被洪水淹没,不如让它们成为湖泊,也算是变废为宝。”
“说得很对,而且湖泊还能引水灌溉,对防旱大有帮助,再加上湖区水产丰富、又可以提供便利的水运,所以我们必须保护湖泊,而不能急功近利,为了增加一点田地面积便围湖造田。”,赵旉相当高兴地赞许道,同时还作了一定的补充,“你们都学过如何计算面积和体积,所以应该可以理解,湖泊面积越大,发洪水时水位上涨的高度便越小,危害自然也就小了”
看到大家都明白了,赵旉便开始讲解第三幅示意图,他画的是培高田地的纵切面,因为这正是他理想中旱涝保收田的最好模板。
培高田地在作了一番调整后产量大增,第二季小麦的平均亩产超过了三百七十斤,而最高亩产甚至达到了九百余斤,并且这其中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毕竟现在还只是处于试验阶段而已。
由于这是培高田地技术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中国农业生产作出贡献,身为技术引进者的赵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连说话的声音都带着喜悦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