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我们这一行人还去了日本的皇室中心去看了看,我们来到了皇宫前的广场。
这是天皇现居住的地方,论派头可远远不如我们北京的故宫,故宫是多么的雄伟、多么壮丽、多么的大气!那才像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而日本的皇居就是一大排小平房,面积倒是不小,据说二战时美军对东京大轰炸时,有意不炸他们的皇居。不过,这皇居也显得幽静,在那著名的“二本桥”,那桥下宽阔的河水在静静地流动着,这里的景色在日文的教课书里已有过不少的描绘,一些野鸭和白色的天鹅在悠然自得地划着水,比较宽阔的广场是用鹅卵石铺着,灰色的、白色的鸽子悠闲的在鹅卵石上散着步,它们也不怕人,而人们对这些习以为常,鸽子历来是和平自由的象征,它们与世无争,对任何对手都不产生危害。实际上,日本人民也是很热爱和平,他们在有着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着这种种自然灾害的环境中生活,也是像鸽子一样,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要不是被日本军国主义所蒙蔽,也是非常可爱的。
在广场上的人们也是不少,人们在鹅卵石上面走着,有些高低不平,稍感不方便。但久而久之,我就理解了日本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来,这鹅卵石铺地真是日本的特色,他们无论是在家里的小庭院还是在宽阔的广场,都是鹅卵石来做铺面,好处是:
第一,日本的雨水多,用土、沙均难于留存;
第二,用鹅卵石铺底,和自然环境一样,雨水来了自然就通透到地下了,不易积水;
第三,鹅卵石用雨水一冲洗,干干净净,人在上面行走,也不必担心落下了泥土等物,免却了环卫工人打扫卫生的麻烦
第四是可以栽培大树和其它的植物,不用考虑浇水等措施,可以实现自然灌溉,等等优点。
这和我们中国现在提倡的“海绵城市”的设想很接近啊!我想,这有种种好处,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回国一定要大力推广。
另外,日本皇居(皇室的日本固有名词)的木结构的小平房想来也是有道理的,在日本最可怕的是地震,地震一来,什么什么都无济于事,他们也有高楼大厦,只是建的比较少而已,供人居住的还是平房居多,这种木制的平房安全性很大,都是些轻质木材,地震来了轻的只是晃动晃动,大地震来了即便倒了,压伤人的比例也少。我在日本也遇到过地震,只是窗户摇的沙沙做响桌子上的物件掉下来而已,日本人对此是习惯了。
再说,日本的政aa府办公室历来不算高档,说的寒酸一些是有点儿简陋,一般像乡镇的政aa府办公室叫“役场”,看这个名称就知道多么的寒酸了,用中文来说,是人在里面服役的场所。大阪的市政aa府办公室我们也去参观了,他们的公务员是集体办公,二十来人一个大房间,桌子对桌子的一大长排,首长在一头,上班大家紧忙活,由于领导盯着,大家互相监督着,谁也不敢偷闲,有事儿没事儿的也要显得很忙,这的确是中国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我们的公务员倒好,股长、科长、处长都是一人一屋,科员也有的仅是两个人一屋,有的小官办公室里还放张*,好了,也不知道人在里面做什么,门一反锁,在屋里睡觉也不知道,哪个市政aa府、县政aa府、乡政aa府的办公大楼小啊,要么说中国是地大物博呢,这日本的皇居该是日本各级政aa府的政aa府了,更为简陋,一层楼的居多,倒是房间不少,比起我们泱泱大国的故宫是差多了。
在东京也不能总参观啊,内山老师给我们放假半天,可以自由活动,反正大家日语也会,定下几点几分在什么地方集合就行了。可我差点出了个大洋相。我和小郑开始在一起,跟着松泽先生,他说要带我俩去“明治神宫”和横滨市去看看,到了“明治神宫”那里后,看到了很大的大门,就是一个用中国话来说是一个大的牌坊,是很大,不过是木制的,两旁的又大又高的立柱是用台湾产的柏树造的,据松泽老师说买的很贵,每立方要二万日元,这个神宫供奉的是以前的天皇和信仰的神道教,是日本的国教。明治神官内的庭院很大,真是一个幽静的好去处,院内树木很多,松泽说这里集中了全日本的各类树木,有二百四十多种,共十七万株,是东京市最大的一块绿地,也就是一个植物园,由于是周日,游人到的不少,附近的道路上还有不少人在游行示威,举着各种各样的牌子,松泽说这些人是为了提高工资而忙活。在神宫内,有一些女性,上身斜挎着绶带标志,她们是义务来这里打扫卫生的,在日本很多的善男信女们很是虔诚,神宫内到处可以看到义务打扫卫生的志愿者,还有不少中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向游人赠送塑料袋和一种专门盛放烟灰的,由锡箔金属制做的小袋道具。
走出明治神宫后我们又顺便去了日本的著名战将东乡平八郎的博物馆,东乡是在中日的甲午海战时期的日本海军将领,他在与俄国的对马海战时一举打败了俄国的沙皇舰队,成为了在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从此,与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和俄国人打胜了仗的乃木并称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军神”。
然后我们乘“特急”(相当于我国的城际特快)到了横滨市,在这里游览了海滨公园和横滨港后去了横滨著名的“中华街”,到了这条街上一看,才知道这条街是名不虚传,是日本有名的“唐人街”,满街净是中国式的古建筑,我还在街头的大牌坊前留了影,很多的中国式的牌坊、龙凤、麒麟,色调是以大红的颜色为主,街道两旁排列着无数的小店,基本上都是华侨经营的,小店的名称是什么都有,我们在一家叫做“四五六”的饭店吃了饭。临桌有一对年轻人,随意和他们一交谈,竟是上海人,过来已经三年了,在日本还算是幸福。饭后,松泽先生下午还有课,他说你们必须下午五点在东京的“六本木”(东京的一个有名的地方,年轻人多,就像北京的中关村一样)集合,在那里的露天餐厅要赴宴,于是我们就分别了,然后我和小郑费尽周折地到了横滨的最繁华的街道,却又迷了路。
打听一位候车的年轻人,恰巧他是位朝鲜留学生,这小伙子非常热情地为我们指了路,然后我和小郑又两路分兵,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