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啦 > 穿越历史 > 明末大军阀 > 明末大军阀 第420节

明末大军阀 第420节(1 / 2)

<dt class="tp"></dt>

<dt class="kw"></dt>

<dt class="rd"></dt>

“两广和云贵各地的文官武将也全部进行甄别,西南巡视组立即进驻贵州、云南两省,在落实新政、军改的同时,对两省的文官武将进行甄别,凡是参与叛乱,或是纵容、暗通、失职者,一律免职,交由督察部论处!”

“两广的文官武将也是一样,由朝廷各部调配人手,组建临时巡视组进驻广西、广东两省。”

刘衍严声说道:“此番要借此机会,对两广、云贵的官吏进行大换血,同时凡是参与叛乱的地方土司,要一律铲除,所有参与叛乱的土司就地免职,其部众改为民籍,其地派驻官吏治理。”

民政部尚书赵民领命,随后说道:“阁老此举,便是所谓的改土归流之策吧?”

刘衍点头说道:“这只是开始,要想在云贵两广之地全面推行改土归流之策,现在还为时尚早,至少要等到新政、军改之策完全落实到位之后才行。”

其实刘衍也曾有打算同时在边疆省份推行改土归流之策,只是各地土司都有各自的私兵,说白了就是一个有一个缩小版的郑芝龙,全都在世世代代盘踞在地方,甚至那些少~民都心甘情愿的为各自土司效命。

如果朝廷没有在各地落实新政和军改之策,就无法加强在地方上的控制力,一旦强行推行改土归流之策,势必会造成又一场叛乱,甚至会让两广和云贵之地狼烟四起,永无宁日,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

所以刘衍还是决定采取稳妥的办法,分两步走,先用新政、军改之策强力控制地方,然后再推行改土归流之策。

而此番铲除那些参与叛乱的土司,算是提前预演。有叛乱之罪这个说辞,其他未参与叛乱的土司也说不出什么来,只会说那些被裁撤的土司是咎由自取。

很快,西南巡视组和临时巡视组进驻两广、云贵,开始对各地进行整顿,同时数以百计的文官武将被捉拿,两广云贵各地都能见到抄家的兵马,大批的犯官及家眷被锁拿回京,大批的钱粮被收缴,除了一部分用于各地重建,以及新政、军改之策的消耗外,剩下的查抄钱粮全部运回了北京城,由财政部登记入库。

这场动荡只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动静却非常之大,在刘衍的要求下,朝廷直接借此机会对两广、云贵的文官武将进行了大清洗,杀死、抄家、判刑者甚众。

同时,朝廷从北方各省,以及各地新式学校、皇明军事学院、皇明演武堂的优秀毕业生中,抽调了大量的人才进入两广和云贵为官,基本上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官吏换了一遍。

转眼到了十月中旬,刘衍收到参谋部汇总的奏报,得知南方巡视组、临时巡视组会同各地的驻防军,对两广、云贵的文官武将进行大清洗,目前已经接近尾声。

此番共有三十八名犯官直接参与了叛乱,被公诉部判处诛杀三族的判决,还有两百九十八名犯官被判斩立决,另外有一百一十六人被判刑,七十三人被罢免。

报到朝廷的数字中,此番斩杀的犯官及家眷,还有被杀的俘虏等,一共有一万三千多人,朝廷抄家所得财物,折合银币足有两千七百余万两。

看到这些数字,刘衍心中依旧怒不可遏,就连云贵这样偏远的省份,都能从官吏家中抄出如此众多的财物,可见大明原本的吏治腐败到了何等的地步!

如果不是及时在大明各地落实新政之策,将大明官场的贪腐压缩在一个可控的程度内,天知道此时的大大明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刘衍心中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开始谋划接下来的福建之行了。

“郑芝龙所部必须妥善安置,整编为驻防军显然是不合适的,看来国防军的编制又要增加了!”

按照此时大明的军制,不管是装备还是军饷、补给,国防军都要优于驻防军。而且即便是同级别的军官,比如是各总兵官,国防军的总兵官也要比驻防军级别高,因为刘衍规定:所有驻防军的总兵官全都是挂将军印的,而驻防军的总兵官则是不挂印。

所以刘衍便考虑将郑芝龙部兵马整编为国防军,以优厚的待遇,将这二十多万大军调离福建。

就在刘衍思索具体细节的时候,王承恩却突然来到内阁官署宣旨。

第五百九十八章 这就是代价

勤政殿内,崇祯帝正在翻看近期内阁报送过来的各种奏章,其中关于平定两广、云贵叛军事务,以及各地新政、军改落实事务的奏章占了大多数。

崇祯帝见到刘衍对两广、云贵的文官武将进行了大清洗,杀戮甚多,心中很是不满,虽然明知那些官吏几乎是无人不贪,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与叛军有关联,崇祯帝对于这些官吏也非常痛恨,可是刘衍趁机将四省官吏全部替换了一番,更让崇祯帝心中不痛快。

此时刘衍就站在旁边,崇祯帝翻看完毕之后,便看向刘衍,略带不满的说道:“刘阁老这么做,杀戮太深了,长此以往,我大明岂不是要走上暴秦的道路了!”

刘衍说道:“陛下明鉴,有些人是不杀不行的,不杀则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整肃朝纲!”

崇祯帝眉头紧锁,说道:“可是按照刘阁老这么干下去,就不是改革了,而是要全盘推翻我大明的各项国策。就好比卫所制,当年太祖皇帝立下卫所制,国家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粟,可是现在刘阁老推行的军改,却几乎将卫所制废除,是不是太过了!”

刘衍说道:“陛下,我大明的卫所制与户籍制严密挂钩。当年太祖皇帝分天下百姓为民、军、匠等户,每户职业世袭,此举本就有很大的弊端。所以卫所兵源即为世袭的军户,卫所制下,军队平常务农,战时做战。但世袭的军功制使卫所各级将领逐渐发展为当地的豪强,各地的卫所军户则沦为了他们的附庸农民,使我大明的军队只知农耕而不知军事,造成全国兵马战力普遍下降。”

崇祯帝闻言很是不满,隐约有了爆发的迹象,一旁的王承恩不断以目示意,让刘衍说话注意点,可是刘衍却视而不见。

“难道太祖皇帝定下的制度,在刘阁老眼中,就那么不堪吗!”

“陛下不要误会,臣并不认为太祖皇帝之制不好,反而认为卫所制乃是我华夏千百年来的集大成之举,实乃吸取历朝历代屯田经验和兵制得失,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当年太祖皇帝言:&quot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并不是自夸,而是在阐述事实,臣对此也颇为推崇。&quot

“只是世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卫所制度在我大明立国之初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为我大明提供了充足的精兵强将。可是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否则是无法除军籍的。尽管如此,时间一长我大明的军户数量日渐减少。”

“此外,当年太祖皇帝定下的制度,卫所军丁的分发地点,多以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但长途的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给役卒带来不少痛苦。正军服役于卫所,必须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粮,但实际情形则常分配不足,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则须自备,武器则由国家以工匠生产,如此则给军户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另外,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自宣宗皇帝以后,卫所各级将官经常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更是让天下军户苦不堪言。”

“军户生活困苦,逃兵甚多,早在洪武初年即有逃兵,至洪武三年十一月,兵部的统计便有逃亡者计将近四万八千人,因此有&quot根补&quot、&quot勾补&quot等方法。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以丁补,但此举既扰民又扰官,亦有军官藉此贪污,迫害百姓,使乡里间痛苦不堪。而且逃兵有增无减。

到了正统三年,天下各道逃亡军户更是达到竟然的一百六十十三万余人!”

刘衍所言俱是实言,崇祯帝虽然没有像刘衍知道的这么详细,但是也早有耳闻,知道刘衍说的不是虚言。

历史上在正德十四年,吏部尚书王琼就曾上疏:&quot天下都司卫所每岁差去勾军官旗不下一万六七千名,计所勾之军,百无一二到卫。有自洪武、永乐年间差出,到今三十余年,在外娶妻生子,住成家业,通同军户,窝藏不回。&quot

到了嘉靖八年,桂鄂公布天下兵籍,仅有兵士九十七万。军士的逃亡,除生活上的因素外,与其社会位的低落亦有关,明初因需要武力,故较重视军人,其后承平日久,武力不再重要,军人地位就大为降低,加上以罪犯充军,使大明军人的形象更为低下。

嘉靖年间,有些卫所逃亡军士达到在籍军士七成左右。在嘉靖年间之后,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更是已达其总数的八成,许多边地驻军只剩下一半!

此时崇祯帝不再说话了,只是看着刘衍,静静的听着。

“陛下,臣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表明一点:再好的制度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可能永远的运行下去,时间一长,便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革,如此才能让我大明长治久安。”

“而如果一味地迷信先祖之言,固执的抱着旧有制度不变,那臣就算是三头六臂,也挽救不了大明,救不了天下!”

崇祯帝心中稍稍平复了许多,显然对刘衍的话是听进去了:“这就是刘阁老宁愿逼反两广、云贵兵马,宁愿杀得尸山血海,宁愿与全天下为敌,也要推行新政和军改之策的原因?”

“正是!”

刘衍昂首说道:“当年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新政,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力行一条鞭法,为我大明实现了万历中兴的盛况,如果当年万历皇帝能够将张居正的新政继续推行下去,也许今日的大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最新小说: 团宠暖宝有空间 重生后天天都在虐渣男 重生到了敌国皇子的后宫 重生后炮灰攻成为万人迷 穿书之如何在反派大佬手下求生 快穿之人设难为 叛逃之后(西幻nph) 恶毒女配一心求死 穿书之炮灰大佬请归位 穿越九零:成了三个反派的全能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