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彻底被这份答卷所吸引了,他逐字逐句地看完了关于大运河的描述,心中已经勾勒出一条波澜壮阔的漕运大河。
正如此人文章中所说,运河若能建成,将是千秋之功,万世之业。
在看完试卷许久后,汉王的心情方才平静下来,声音颤抖地感叹道:“此人真乃奇才也。”
“王爷,下官们也是这样认为,只是……”杨千里的话语微微一顿,“只是从文章笔法上来看,此人最多评为中等。文中提出的政策虽看起来玄妙,却未经实践,而且过于惊世骇俗,所以下官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评分了……”
“既然是新皇登基的第一届科举,总写一些陈年教条有什么意思?先人想出来的东西,即便有过实践证明,却也未必适合当下形势。此人能推陈出新,提出如此多的良策,不正是朝廷需要的人才吗?科举的目的是为朝廷招贤纳士,而不是只录取一些光会写漂亮文章、没有实干之能的酸儒。”汉王面色威严,沉声说道,“本王倒真想见见此人,你们可知这是谁的考卷?”
杨千里犹豫了一下,答道:“姓名都封着呢,只有放榜的时候才能知道了。”
他们当然知道这是陈容的答卷,但汉王毕竟不是考官,而是他们请来的外援,从原则上来说,还是不能告知其考生的姓名。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陈容和汉王府关系匪浅,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外派的考官,对晋州之事根本不知情。就连那本《晋州第一才子诗集》,都是郭大人偶然得到的。
“所以王爷认为,应当如何评分?”杨千里又问道。
汉王想了想,反问道:“其他考生所写之策,比之如何?”
杨千里斩钉截铁道:“就算所有考卷加起来,也抵不过这一篇。”
“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当为满分无疑。”汉王皱眉道,“只可惜,此人的文章较为普通,想来诗词分数也高不到哪去,还不确定能否通过乡试。”
闻言,几位考官差点憋不住笑,无不是满脸通红、脸色古怪。
他们是真想告诉汉王,如果此人策论也是满分,那就是武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三科满分了!他要是都不能通过乡试,其他人也没有考的必要了……
但在放榜之前,还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汉王见众人神色奇怪,以为是自己说话僭越了,连忙补充道:“当然,你们是考官,本王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具体分数当由你们决断。”
其实杨千里之所以会去请汉王,主要纠结的点也是要不要给满分。
他从来没考虑过给这篇回答打低分,至少也是九十分以上,足以确保陈容成为晋州解元了。但如果打了满分,那就是开创先河的三科满分,肯定会传回朝中,甚至引起全国热议。
杨千里没这个魄力,所以需要找一个人来背书。如果汉王说这篇文章不能打满分,那他就打个九十分,对排名也没什么影响。但既然汉王已经开了金口,那就给他满分,反正将来他也有说辞了。
杨千里的心里还真有些期待,就让这诗词造诣堪称通神的小家伙,创造一下武国科举的历史吧!
“恭送王爷。”
汉王对其他考卷也没多大兴趣,送走汉王后,第三场的阅卷基本来到了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