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四个小时,中午时分抵达戈拉茨基区,坐在前车的苏杨手持经纬仪领路,开进了茫茫平原。
白俄罗斯的地形以平原为主,间有丘陵和高地。
西北部以高地为主,包括罗德诺、沃尔科维斯克、新格鲁德克、明斯克等髙地,其最高点捷尔任斯克海拔345米。
中间还夹杂着低地,在这些低地上,分布着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东南部是平原地形,南部是低地,低地中央是沼泽区。
戈拉茨基区位于白俄罗斯东部,属于平原地带,虽然丘陵不少,但是都不高,大大小小的湖泊随处可见。
为了找到拿破仑这一批藏宝,世界上不少探险家都去过俄罗斯西部寻找,但无一例外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而一名叫勃可莫罗夫的前苏联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拿破仑这批珍宝的下落。
这老头在翻查了大量的史料后认为:
拿破仑当时在撤退途中,由于不断遭到俄国军队的袭击,在通往斯摩棱斯克的路上,法军减员非常严重,拿破仑深知已经无法将这批珍宝带回法国,于是命人将这批珍宝埋藏在萨姆廖玻附近。
他这么肯定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拿破仑在仓皇撤退时,曾经在萨姆廖玻停有过短暂的停留。
后来,勃可莫罗夫还参阅了一些法国人所记述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更加确信拿破仑藏宝的时间是1812年11月2日。
那么这个具体的地点会在哪呢?
勃可莫罗夫认为在当时时间紧迫,拿破仑所能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批珍宝沉入萨姆廖玻附近的湖中。
有了这个判断,勃可莫罗夫为了谨慎起见,又在列宁图书馆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查阅,同时查看了当地的地图。
令他感到沮丧的是,这些资料都表明萨姆廖玻并没有湖泊,只是在29公里处有一条萨姆廖夫卡河,但是这条河现在已经成了一块沼泽地。
斯摩棱斯克内政管理局记录保存室里记录了这样一条信息:
1835年,根据斯摩棱斯克地区长官的命令,曾经由一支工兵部队将这条河的河水全部抽干,可以肯定当时他们在寻找这批宝藏,但是很显然,在抽干河水后并没有找到任何东西,反而让这里变成了沼泽地。
勃可莫罗夫精疲力尽,最后不得不放弃寻找这批宝藏。
后来,俄罗斯历史学家维亚切斯拉夫·里兹科夫认为,拿破仑不可能把这么多的黄金直接扔进湖里,这太容易被发现了。
拿破仑很狡猾,在萨姆廖玻停留只是一个幌子,最有可能埋藏宝藏的地点是白俄罗斯附近。
徐浪不得不佩服这位历史学家的判断,因为这个宝藏的的确确就藏在白俄罗斯境内。
经过长途跋涉,车队终于在一处丘陵前停下来,大家下车后,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面积仅有两千多平米的小湖泊。
吴刚走过来问道:“浪子,怎么直接来到这里呢,好像你预先设定好目标似的。”
徐浪笑道:“哪里有目标,也就是随便开,来到这里看到有个湖,就下车休息一下。”
吴刚说道:“也对,大家都饿了,干脆做饭吃饱再说。”
大家搬出炊具和预先准备好的食物,在湖边开始做饭。
而徐浪则一个人走上丘陵,坐在地上,趁大家不注意,他闭上眼睛开启天眼!
过了几分钟,他整个人突然一抖,眼皮抖动几下,脸上露出了十分震惊的神情。
不过,这个激动的样子只是维持了几秒钟,然后迅速恢复平静。
“天眼真特么牛逼啊,别人累死累活寻找而得不到的宝藏,竟然被哥坐在这里就发现了!”
没错,拿破仑的超级宝藏,就藏在他脚下的这个丘陵里,宝藏的入口,就藏在他们做饭的那个小湖泊下面!
感叹之后,他再次吃了一惊,然后嘴巴张开,一付很吃惊的样子。
“卧槽,这、这个不会是钻石矿吧?”
他在心里暗暗嘀咕完,继续用天眼观看,只见自己脚下的丘陵不断往两边延伸出去,到了远处,丘陵地带变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圆圈!
而在圆圈内,是茫茫的平原。
这个圆圈,也只有徐浪看得到,他的天眼就好像上帝视角,从天空中俯视大地才看得这么明白。大风小说
钻石矿的形成条件相当苛刻。
钻石矿由三种原因形成。一种是在火山爆发期间,熔岩将含有钻石的岩浆带上地球表层,岩浆冷却后便形成“管状矿脉”。
第二种是由于地球表层经受风雨侵蚀,以及被河流冲洗,将钻石连同表土及其他矿物冲至远离原来矿脉的地方,形成了“冲积矿藏”。管状矿脉和冲积矿藏是蕴藏钻石的两大资源。
第三种是地球遭到巨大的陨石撞击而形成。
现在徐浪用天眼俯视眼前这个巨大盆地,就很像是被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他用天眼观察时,发现地底下面发出密密麻麻的耀眼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