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住城外,谢谢您,您是大好人。”姑娘仍旧有些局促,学着城里人的模样,别扭的给唐植桐鞠了一躬。
“行了,别客套了,把东西收拾好,走吧。”唐植桐有些哭笑不得,才一会的工夫自己就收到了两张“好人卡”,还都是同一个姑娘给的。姑娘转过身,把钱贴身收好,又背上竹筐,回过身来跟唐植桐点点头,闷着头往城外走去。
唐植桐没骑车,推着自行车在后面跟着,保持了三五米的距离。
在出城的路上,俩人没有任何交谈,只有怒吼的西北风在耳边猎猎作响,仿佛控诉着什么……
出城后,唐植桐一直送她到小西天,才住了脚步,开口道:“姑娘,前面应该没事了,你自己沿着大路往回走吧。”
这年头,肯定有敢拦路抢劫的,但大多会选择偏僻的地方,从这边往姑娘所在生产队,有大路可走,这边大学、工厂也多一些,都是生活能得到保障的人,不至于跳出来干下三滥的勾当。
“嗯,谢谢您。”姑娘听闻后,转过身,又给唐植桐鞠了一躬。
唐植桐笑着挥挥手,待姑娘转身往家走以后,再次调转车头,往城内赶去。
回去的路上,唐植桐琢磨着,是不是该去换一波京西稻了?
今儿早上泡米的时候,唐植桐发现大米的质量并不是很好,没什么香味。
去年的京西稻已经收割了,估计稻农手里能有些新米,趁这个机会去换一波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玉泉山、颐和园那一片肯定是不能再过去了,自己毕竟在工地上替供销社收过几个月的东西,与附近老百姓打交道多,保不齐就会有人认出自己来。
除了这一片老的京西稻种植区,眼下四九城仅有两个地方种京西稻,上庄的白水洼村、常乐村及圆明园。
至于百望山嘛,眼下还是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得等1966年京密引水渠贯通后,才改成水田,种京西稻。
圆明园种植水稻的历史也不长,是1955年左右才开始的,但不是农民种植,而是有点类似农场,工作人员都是拿工资的。
上庄那边种植历史更久一些,不过唐植桐估计以前并不是走皇家特供的。
唯一的缺点是上庄那边离内城有点远,估计得有三四十公里的样子。
唐植桐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远点就远点吧,大不了坐火车过去,如果今年不抓紧,以后就没机会了,因为转过年头,等61年的时候,上庄会与农场合为一体,到时候再换京西稻就难喽。
既然是换,唐植桐一边骑车,一边盘点了一下库存,除了钱以外,还有些粮食。
前些日子跑了一趟安东,扣除给大伯、小姑的,再扣除运到家里的,空间还有不到2000斤玉米。
除此之外,还有200来斤棒子那边产的大米,再就是在工地囤的300来斤面粉。
具体用什么换,唐植桐打算到时候见机行事。
一路琢磨一路走,不知不觉的到了北图,唐植桐看看手表,也快到小王同学下班的点了,那就再去接她一回!
进了北图,唐植桐先去自行车停放处,在看到小王同学自行车,确定她在单位后,蹲旁边点烟抽了起来。
时间不长,小王同学出来了,看到唐植桐后非常惊喜:“你怎么来了?大冷天的,为什么不去办公室?”
“今天去了一趟邮电学院,给同学们领票、发票来着。回家路过这边,正好进来瞅瞅你有没有走。我也是刚到,一颗烟还没抽完呢。”唐植桐展示了一下手里半截香烟,笑道。
“去屋里抽也行呀,看把你冻的。”小王同学看到唐植桐冻的发红的双腮,有些心疼。
“没事,走吧。”唐植桐深吸一口,将烟屁股扔地上,用脚捻灭,把围巾重新戴了起来。
老爷们过的糙,小王同学见唐植桐的围巾有些歪,又亲自动手整理了一下,才满意的转身过去推车。
“咱们去一趟椿树胡同吧,今天是她俩单独回家的第一天,我有些不放心。”路上,小王同学提议道。
“行啊,走着。”唐植桐骑着自行车,用力蹬了两下,率先拐进了东皇城根。
自从佟旺蹲守到自己,唐植桐就尽量避免走钱粮胡同东口、西口,省的再打照面。
小两口进了妇联宿舍,隔着门就听到自家屋里吵吵闹闹的。
小王同学打开门,就看见静莹、敬民在一旁厮打,凤珍在一旁劝,凤芝则在旁边咬手指头,于是整着张脸问道:“怎么了?为什么打架?”
“姐!敬民刚才偷偷带着凤芝去钓鱼,被高大娘发现拦住了。回来后,我说他两句,他还不乐意。”静莹不再跟敬民一般见识,转头告起了状。
“你那叫说两句吗?你那叫打!凤芝说她没见过钓鱼,我带她过去站河边长长见识,又没打算下到冰面钓鱼,怎么了?!”敬民振振有词,一副我有理我怕谁的模样,寸步不让。
“你那是长长见识吗?鱼饵、鱼线、鱼钩你都带了!”静莹指着桌子上的“罪证”,质问道。
唐植桐顺着小姨子的指向看去,好家伙,自己早上留在洗手池的鲅鱼内脏忘记扔掉了,敢情小舅子打算废物利用?
“凤芝,真的只是去看看吗?”物证在此,小王同学又把目光看向了小姑子。
凤芝看看嫂子,又看看敬民,无视了好朋友的眼色,最后选择低头看脚,仿佛大冬天的楼房地板上有蚂蚁一般。
这下什么都不用说了,小王同学摘掉手闷子,围巾都没摘,大跨步走上前,薅住弟弟的衣领就开始照着屁股打。
“姐,姐,我错了,我错了,你看我,你看我!”敬民见大姐动了真怒,也不犟嘴了,把脸转向大姐,把一个自认为非常灿烂的笑容展现在大姐面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