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英在朔方,劳苦功高,若能顺大河而下,收丰州、天德军与振武军,日后论功行赏,必能名列前茅。”
一看没有去灵州的风险了,阎晋立刻就冒了出来。
“大王,蜀主孟昶最近频繁将蜀国禁军调往利州与兴元府,我们是不是解决了蜀军,再东征。”
张昭都有些无语了,自己这一番崛起,竟然把孟昶这小子的雄心给带动起来了。
这小子不坐在床上把后宫当青楼,竟然还想拿下关中。
“不行!契丹人肆虐中原,兴义兵诛祸乱已是箭在弦上。孟蜀何日出兵,尚无准确信息,咱们没时间等了。”
听到张昭这么说,众人就知道张昭是要先打契丹,再来考虑其余了。
其实也对,张大王为了获得大义,可是让李从益当众说了北逐契丹者为中原天子了的,势必不能再等,万一出了纰漏,那问题就大了。
阴鹞子也终于不再看袖子了,他在心里长叹一声,立刻就发现张昭的目光也看向了他。
有什么办法,谁让他阴鹞子历来擅长守呢。
“大王,臣请镇守秦州,防备蜀军从阶州(武都)北上。”
“表兄深明大义,有你坐镇秦州,关中以西无忧也!”张昭对阴鹞子这种精神,大为赞赏。
不过秦州(天水)只能卡住从阶州北上的蜀军,而对于从兴元府(汉中)通过陈仓道和斜谷水(褒斜道)的,就无能为力了。
刘再升见状,也主动请缨,他也算得上是张昭这边,除了阴鹞子以外最善守的将领。
“臣请率鹰扬、丰安两镇三千士兵,镇守凤翔府防备蜀军。”
张昭更加满意了,入中原战契丹得有人去,但是留守的苦活、累活也得有人干不是。
“兄长就辛苦一下,暂任长安留守,负责支援阴鹞子、刘再升,御蜀军,安定关中。”
张大王口中的这个兄长,就是李若柳的长兄李若愚了。
这位东归之后,逐渐放弃军职,变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员。
“臣不辛苦,愿为大王安定关中。”
李若泰当然知道张昭的意思,关中还未安定就要东征,必须要留一个信得过还有能力的人镇守。
作为张昭大舅哥的他,就是最适合的人。
“大王,臣有一计,或可拖延一下蜀主进关中之心。”一旁的和凝突然说道。
“和翁请说。”张昭把手一挥,示意和凝畅所欲言。
对张昭来说,他不想先打蜀国,那么蜀国出兵越晚,就对他越有利。
“大王手握大义,逐契丹又是义举,不如先传檄孟蜀、南平、钱越等国,号召他们一起举兵,共击契丹。
更可以暗中对蜀主孟昶说,大王准备八月起兵,请蜀主供给粮草器械,约定事成后,以秦、成二州酬谢。”
“八月出兵?还割秦、成二州?”
马杀才有点没明白这些文士的弯弯绕绕,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和凝老谋深算的一笑,“这一切不过都是为了麻痹蜀主而已。
孟昶此人,生于富贵之家,长于深宫之中,虽有进取之心,也算仁明之主,但并非马上天子。
更兼蜀地富庶,二十年不知兵戈,臣断定,蜀军战心并不坚定。
我等可以传檄蜀国,言辞再恳切一些,并索求钱粮器械,与他们约定八月出兵,还肯割让二州之地。
蜀国上下定然信以为真,以为关中残破,我大雍粮草转运困难,是以不得不有求他们。
想着八月时间宽裕,蜀国定然有所懈怠,调兵就不会这么急迫。
若是等到八月,待彼甲兵齐备,我们肯兑现承诺,就可白得秦、成二州,不肯的话,关中空虚,他们也可自取。”
张昭哈哈一笑,“谁知道我们四月就已经出兵,八月就已经北逐契丹,关中也早已安定。
孟昶要是还不识趣,某大可先灭蜀,再夺回燕云之地。”
“那为何只传檄孟蜀、荆南、钱越呢?不传书吴唐?”
郭天策等还是对于中原局势不太了解,是以才有此问。
和凝把脸色一肃,对着郭天策一拱手,随后才看着张昭说道。
“方今天下诸国,除契丹辽国是我大雍最大对手以外,但吴唐也不可小觑。
彼辈虽然少铁骑,士卒也不如北地豪勇,但地广人稠,甲多粮足,更有水军纵横大江。
我北人不擅舟船,加之中原被契丹蹂躏,以致多有残破,是以对吴唐万不可掉以轻心。
若传檄于唐主李璟,彼辈本就僭称大唐宗室,再让其得到大义,襄、邓、申、蔡等州就会有危险,更要警惕他们与契丹勾连。”
这和凝说的,其实还真有道理,张昭模湖记得,历史上南唐主李璟,就曾经在契丹入中原时,派使臣联络过耶律德光,好像还站了几块地盘。
这也成为了后汉、后周两朝不断打击南唐的重要原因。
其实从历史上看,若果不是出了个李煜这样的诗人皇帝,北宋想要平灭南唐,那也不容易,张昭当即从善如流。
“好!就依和翁之言,传檄孟蜀、南平、马楚、钱越诸国,让他们一同起兵,共逐契丹。”&divid="device"style="background-color:#c0d16d66font-size:16pxborder-radius:10pxpadding:010pxcolor:#957575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family:fangsong">&/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