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的想法与吕乐简的差不多,人家都不知道你是谁?
一没有当过宋城及时雨,二又没有考中解元,三又不是经商奇才不差钱。
他们拿什么与宋煊相比较啊?
“什么?”
牢头李坤一时间有些惊诧:“十二郎要请我赴宴庆祝?”
“不错。”江大气喘吁吁的:“话我已经带到了,我还要去通知别人呢。”
“好好好。”
牢头李坤忙不迭的点头,瞧着送信之人远去。
宋十二考中解元,要开宴会这件事,李坤是有准备的。
但是他没想到,自己一个胥吏竟然也有机会去参加!
那得是什么样的场合啊?
“头,真羡慕你啊!”
“是啊,说出去多有面子,到时候整个宋城谁不知道您与十二郎是好友啊。”
“去去去。”
李坤轰走这群凑热闹的人,他决定回家把新衣服从柜子里掏出来穿上去赴宴。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宋十二在别人面前,因为结交了自己这个胥吏丢脸。
捕头丁哲、潜火队队长姚云帆等等,皆是被邀请了。
众人对于此事都很重视,各自梳洗一番,这才颇为郑重的前往。
“十二郎,来的匆忙,忘了准备贺礼,买了块砚台,还望不要嫌弃。”
“我叫你吃饭,难道是让李兄来送礼的?”
“整个宋城,谁不知道宋十二为人仗义,如何能白吃白喝?”
李坤脸上带着笑意:“主要是我家婆娘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不要空着手来。”
“哈哈哈。”
宋煊拍了拍李坤的肩膀,让他进来说话。
李坤把东西放一边,随即让陶宏登记,待到晚上回去带着回礼走,就当给他家孩童用。
“我交朋友,从来不看朋友有钱没钱。”
“是是是。”
李坤当然知道宋煊说的不是假话。
更是明白宋煊他当真是没有看不起他们这些个胥吏。
“哎呀,晚来一步,竟然让你小子独美于前。”
丁哲也是拿着一块砚台闯进门来。
“哈哈哈。”
宋煊倒是也不在意,让他们都去院子里歇息会,用不着穿这么正式。
这天多热啊!
丁哲与李坤对视一眼,笑了笑都没有戳破对方的心思,自是去了后院乘凉。
一群人来来往往的。
好不热闹。
……
皇宫内。
小皇帝赵祯心情不错,因为烦扰许久的西羌之乱终于平静下来。
这些武将久在边关竟然怯阵,不仅没有及时的把西羌人的作乱给镇压下去,反倒是被人给围起来了。
幸亏有勇将赵振的救援下,羌人未能攻破这些城寨。
由于羌人部落抵挡不住宋军的攻势,不得不向西夏赵德明救援。
但赵德明不仅按兵不动,还向宋朝请和。
至此,西羌之乱才完全平息。
赵祯准备把赵振的儿子招进身边来试一试身手,到时候把他留在身边任用。
反正武将打了胜仗,赏赐儿子也实数正常。
赵祯见十六岁的赵珣美凤仪,且好学,遂让他好好读书,将来方能更好的为大宋效力。
故而赵祯觉得自己手下又多了一个人才,待到将来亲政定然可以有所作为,心情大好。
待到他回到屋子里后,发现皇城司的人已经把信件放在桌子上了。
赵祯大喜。
连忙对着蜡烛检查漆封后,这才开始看有关宋煊的情报。
如火如荼的发解试已经开始了。
宋煊一直都在学习,并且扬言要考中解元。
“他可是真会吹牛。”
虽然这段时间,赵祯总是接到宋煊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的消息。
那伙子皇城司的人忙于做生意,人流量大的情况下,久而久之,难免对天子最开始下达的任务有了懈怠。
更何况宋煊他也不怎么去找女人,更不去暗中杀人。
哪有那么多可汇报的东西。
赵祯心中吐槽过后,并不觉得宋煊能够年纪轻轻通过发解试,更不用说考中解元了!
就凭着宋煊上次没中榜,这次也不一定能中榜的。
赵祯知道宋煊一直都在学习,但是有神童晏殊出题,那定然不会简单的。
赵祯是了解晏殊的,他绝不会故意放水的,尤其是在学识这方面上。
但是越往下看,赵祯发现信件上也多说了那些同窗都不相信宋煊能够考取解元。
所以也有嘲笑的以及打趣之类的话,总是不绝于耳。
年轻的小皇帝赵祯立马就进行了反思。
方才自己也是嘲笑了宋煊。
“果然在一件事没有办成之前,提前露出来,便会遭到许多嘲笑。”
赵祯自言自语的一阵,继续往下看。
“年纪轻轻就去逛了青楼,还与柳七遇见了,为了头牌玉玲珑写词相互争抢?”
赵祯看到这里便有些诧异。
这件事高遵甫等人并没有确切的进入青楼,那收费多贵啊!
根本就不符合他们这种在街边摆摊挣钱的身份,若是被宋煊看见了,那就更加容易暴露。
所以他们事后收集到的消息,都是经过了好几手加工的半真半假消息,并不是原始版本。
但是天子不知道啊!
赵祯倒是要瞧瞧他们二人能写出什么样的诗词来,去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
当真是没见过女人了吗?
赵祯完全忘记了,他的母后给他挑选皇后不满意后,自己是如何内心抗拒的,且多次去别的女人床上睡觉的事。
柳三变的诗词跃然纸上,赵祯也是经过多年学习的熏陶。
柳三变这首词虽然不符合主流的西昆体,但隐隐已经自成一派之事。
赵祯继续往下看。
“丙寅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故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赵祯先是通读一遍,随即眼睛一亮,再次通读一遍。
可是他还是觉得不够过瘾。
连连读了九遍之后,小皇帝赵祯才终于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热汗。
他当真没想到宋煊的诗词,进步的如此之快!
这种中秋词不管是不是因为争风吃醋出现的,赵祯在宫中受到的都是顶级精英的教育,故而对于许多事都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的。
“宋十二依靠着这首中秋词怕是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能超越他啊?”
“宋十二如今的实力,怕还真有可能考中解元。”
“可惜这手诗词也不是西昆体的赋。”
赵祯自是明白手底下那帮进士,在诗赋上是有多优秀,才能走到今日的朝廷中枢来。
一般的进士,想要获取高位,那都是难上加难的。
但是宰相们正在商讨要改革科举考试,因为大宋承平日久,诗赋已然不适合考场了。
否则选拔出来的官员,一个个全都是诗赋不错,但是在办事上不行!
那大宋如何还能通过他们的手去帮朕治理好?
所以从内心深处,赵祯是赞同这个科举考试改革的,但是母后那里又有些疑问,一时间僵住了,并没有完全下发。
不过赵祯也不着急,既然已然提出来了,又有宰相们的暗中推动,科举改革这件事定然会成功的。
赵祯的自言自语没有人回答,每当这个时候,那些伺候的宫女以及宦官都习惯了。
官家他习惯有独处的时间,谁都不允许进来,除非天塌了。
自从上次郭皇后来闹过一次毫无效果后,在宫里混饭吃的人,自是明白官家的心思了。
“宋十二这首词写的也太好了。”
赵祯颇有些爱不释手。
他甚至在一旁的纸上进行誊抄,以免错漏一字。
待到小皇帝赵祯誊抄完宋煊的水调歌头后,又仔细的研读了几遍。
突然赵祯他眼睛一亮,把手放在宋煊写的开头:
“宋十二他写的兼怀故友,这个故友会是谁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