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白袍军谢幕
自古以来的名将带兵,都有一种直觉。
只要观看敌人的布置,就能推算出敌人的实力强弱。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看到左右不解的样子,尔朱荣说道:
“年前汲郡之战,对这些南兵来说,就是破釜沉舟的背水之战,他们没有退路,唯有死战一条路。”
“那时候我军连番大战,没有经历修整,又有军中疫病,士气低落,所以本将才绕过汲郡,渡河去取了洛阳。”
“但是今日不同了,虎牢背靠荥阳,是河南门户,而从河南很容易撤回南方,敌军将士有了退路,反而不如年前了。”
“而且白袍军也是骑兵,骑兵以冲阵为能,并非擅长结寨打守御战,虎牢关下营寨相连,肯定是陈庆之也明白,他军中士气不可用,所以才结寨死守。”
“今日观南军结阵,已经有松懈之势,且敌军主将都有惧意,今日定能破敌。”
尔朱荣交代完毕,以几个“尔朱们”带领骑兵突阵,而自己则领着预备队压阵,开始对陈庆之在虎牢关下的城寨开始进攻。
同样号称是险关,但是险关和险关也不是同的,险关也是分等级的。
潼关、山海关、玉璧城、钓鱼城这种,是当之无愧的超级险关,这类关隘是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造在高出普通地面的台地上,士兵根本没有攀爬的地方,这台地比任何人工建造的城墙还要难攻。
让人绝望的是,台地之上还有城墙,守卫这种险关也相对简单,只要缩在城里,和敌人比拼耐力和物资消耗就行了。
但是虎牢关不是。
虎牢关虽然也靠近黄河和邙山,但是并不是死死卡在口子上。
说虎牢关是门户,更多的是“门”的作用,这座关城对于控制黄河水道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唐初的虎牢关之战,李世民控制虎牢关,也就是阻止了窦建德将物资运到洛阳城内支援王世充。
但是本身作为一座要塞,虎牢关并不是那么艰险。
所以陈庆之选择在城外设立营寨,希望通过这些防线来拖住尔朱荣,消磨他军队的锐气。
陈庆之不选择据城死守,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麾下白袍军的士气低迷。
这倒不能完全说是陈庆之的问题。
说到底,白袍军北伐的动力就不足。
如今已经不是东晋初年,祖逖闻鸡起舞的时代了。
也不是后世南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时代。
南北分裂了几百年,南人北人的差别,已经是异国之别了。
让南梁的士兵,为了一个北魏的傀儡皇帝打生打死,这本来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更别说元颢这个皇帝对待陈庆之也算不上优待,除了不要钱的官职之外,甚至不让白袍军驻扎在洛阳。
对白袍军更是吝啬赏赐。
每逢佳倍思亲,在年后军中更是弥漫一种南归的意愿,甚至还有麾下的军官向陈庆之建言,不如带着战利品返回建康算了,反正菩萨皇帝的任务,就是护送元颢抵达洛阳登基,其实这个目标早就已经完成了。
陈庆之只能军法处置了那几个公开建议南归的军官,但是面对军中越来越强烈的南归情绪,陈庆之也是名将,他知道这样是无法长期守城的。
守城就是一个长期消耗战,守军面对的绝望情绪,是正常作战的几十倍。
所以陈庆之在城外结寨,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两场的胜利,将士气重新鼓舞起来,再和尔朱荣打僵持战。
双方的战略都没有问题,但是陈庆之还是低估了军中的思归之心。
一直到上午的时候,白袍军都和尔朱荣的先锋军打的有来有回,甚至可以说是不落下风。
但是随着战事焦灼起来,伤亡逐渐大了起来之后,白袍军的防线开始动摇。
就在陈庆之命令手下敲打军鼓,准备让后军压上去支援的时候。
也不知道鼓手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进军的鼓声敲成了退军的鼓声。
而随着退军的鼓声响起,前线原本还能支撑的方向突然开始大规模溃败!
陈庆之立刻发现了问题,他命令亲卫斩杀了鼓手,又重新敲起了进军的鼓声,然后自己还骑上白马,试图亲自带领后军支援。
但是这时候就体现出高端局的残酷性了。
南朝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连续几个名将的身体都不好。
韦睿如此,陈庆之也是如此。
过完年后,陈庆之的身体更差了。
在以前指挥作战,陈庆之只需要坐镇中军,下令军令就可以了。
但是这把是高端局,对手是尔朱荣。
在高端局上,任何一点失误都会变成致命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