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七十年前就已经有了希格斯理论,但做出再多的理论研究也无法预测希格斯粒子究竟会出现哪一个能量区间。
王浩的研究则不同,他直接计算出了能量区间。
很多人以此就判断他的研究是正确,好多人都等待着他的论文以及研究成果报告。
国内对此也非常关注。
在量子物理方面的研究来说,国内是相对落后的,甚至比其他领域落后的更多,这个领域九成九以上的成果,都来自国外科学家以及实验组。
国内是近三十年来才开始了研究,大部分凭借的都是正负电子对撞机,但也只是在实验方面取得了进展,而理论研究根本没有丝毫进展,甚至连参与都没有。
现在王浩依靠计算提前预测粒子对撞实验的结果,就说明肯定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国内的所有量子物理领域的理论学者。
这听起来有些悲哀,但却是事实。
好多相关领域的人士,重新关注起了粒子物理相关的研究。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一直讨论个不停,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议,因为粒子物理相关的研究,实验方面需要的投入非常巨大。
建造新型粒子对撞机的项目走走停停,讨论了十几年都没有确定的结果。
这是个最高达到千亿投资的超大型项目。
国内新型粒子对撞机项目,已经确定好了建造的地点,甚至针对项目已经进行了趋于完善的论证,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可以开始建造工作。
但因为项目投入非常巨大,反对的声音持续不停。
科研大型项目就是这样的。
因为每一年国家拨付给科研领域的经费是有限的,某一个项目拿到了大量的经费,其他领域的经费肯定会受到影响。
如果一个粒子对撞机项目拿走了几百亿的经费,好多其他领域项目申请都不会通过。
这是项目有很多反对声音的原因之一。
另外,有一些顶级的学者认为,国内没有足够的物理学家参与项目,粒子对撞机建造出来,也等于是给国外做嫁衣。
这也是事实。
国内从事量子物理研究的学者数量很少,几乎都集中在几个专业的研究机构,而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就更加稀少了,都可以说是凤毛棱角。
不管是任何一种物理理论,国内都很难找到从事专业研究的年轻学者。
这些都是粒子对撞机项目出现很多反对声的原因。
当然也有支持者。
比如,胡厚荣院士。
作为科学院的物理院士,高能所的院士之一,胡厚荣是超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的主要发起和支持者。
他一直呼吁要建造世界最大型的粒子对撞机,以新型的粒子对撞机为中心,来发展研究量子物理,近而慢慢赶超国际的研究。
胡厚荣为此不断的奔走,自然也就找到了王浩的头上。
胡厚荣注意到了王浩的研究,让国际物理界震动的研究,影响力自然是很大的,他给王浩发了邮件,邀请王浩进行线上交流。
王浩看到了邮件就联系了胡厚荣,约定时间和对方进行线上通话。链接,接通。
胡厚荣满心笑容的恭喜了王浩最新的研究,然后就和王浩说起了粒子物理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国家也应该要支持这方面的研究。”
“研究最底层的物理,是基础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很落后,阮晖组了个团队,勉强凑出了二十几个人……”
他说着苦笑摇头,“王教授,你应该支持粒子对撞项目吧?”
在胡厚荣想来,王浩根本没有不支持的理由。
王浩做的研究就是粒子物理的内容,而且他的研究还能够得到实验验证,显然不是类似于弦理论的纯理论物理。
他的研究是需要大型实验来验证的,自然会支持粒子对撞机项目。
如果国内拥有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对撞机,以后有什么相关的研究都可以进行实验验证。
王浩有些莫名其妙的回道,“胡院士,你这个问题太突然了,我没有考虑过。”
“哦?很突然吗?”胡厚荣有些意外。
王浩摇头道,“我从来没考虑过。我的这个研究只是临时起意,是邱成文教授建议我研究杨-米尔斯方程,所以我结合自己原来的理论就研究了一下。”
“说句实话,欧洲那边验证我的研究,我自己都感到意外。”
“粒子对撞机项目和我应该没什么关系,我并不做这方面的研究。”
胡厚荣听的扯了扯嘴角,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对方说自己不是专业从事这方面研究,也只是听从建议,研究了一下杨-米尔斯方程,然后就有了震动国际的大成果?
这也太打击人了!
胡厚荣倒是没有反驳或质问,因为他知道王浩说的很可能是事实。
王浩的主要研究都是数学内容,包括哥德巴赫猜想,包括ns方程,即便牵扯到物理,也是超导的机制研究,和粒子物理似乎关系都不大。
这次的研究很可能就是临时起意,对于杨-米尔斯方程进行了思考……